很多年前,有這樣一個笑話:胸口別一支鋼筆是高中生;胸口別兩支鋼筆是大學生;胸口別三支鋼筆是教授;胸口別四支鋼筆是修筆匠!這個笑話,真實地反映著鋼筆擁有過的輝煌。它曾是“文化人”的必備之物,它曾是蘊含著多重情誼的饋贈佳品。而如今,由于攜帶方便、書寫舒適,簽字筆取代了鋼筆。很多家長在孩子讀小學三年級學寫鋼筆字的時候,才會滿世界去找鋼筆。這讓大家很是感慨,“鋼筆究竟去哪兒了?”昨天,省政協委員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紀委書記吳慶文,提出了“倡導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學校使用鋼筆”的建議。 講述 堅持用鋼筆,別人竟覺得“奇怪” “我工作20多年一直用鋼筆,看我用鋼筆,別人還覺得很奇怪。”吳慶文說,自己在高校機關工作,同一棟辦公樓里就沒見到第二個人用鋼筆。“大人不用鋼筆,孩子們用鋼筆的也不多。我家孩子一個月就要用上一盒中性筆,其實改用鋼筆的話,可能一瓶墨水就足夠了。” 吳慶文對6家機關單位、9家事業單位進行了調研,發現近3年這些單位幾乎沒有購買過鋼筆或墨水。而在中小學校,除了部分課程特別要求用鋼筆完成書寫,以及少量的書法課程外,學生也幾乎很少使用鋼筆。“有人覺得還要補充墨水不方便,也有人擔心墨水溢出太麻煩,現在大家基本都不會想起來要用鋼筆寫字。”吳慶文說。 經濟賬、環保賬,統統不劃算 吳慶文給現代快報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:目前市場上一支簽字筆的零售價2元左右,筆芯不足1元,但實際使用中更換筆芯的比例較低。而一支普通鋼筆加一瓶墨水的價格20元左右,一瓶墨水相當于30多支筆芯。同時鋼筆加墨水還可以長期使用,這樣一來,使用簽字筆的花費是鋼筆的好幾倍。總體花費高的同時,大家對簽字筆也經常是隨用隨扔,這樣一來浪費的就更多了。不僅經濟上不劃算,環保賬算起來更讓人“壓力山大”。吳慶文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制造簽字筆的主要原材料是聚苯乙烯或改性聚苯乙烯,如果不進行嚴格分類收集、專門分化處理,這些材料在自然界基本是無法降解的。此外,筆芯含有的揮發性物質、油墨、浮脂等污染物,也會導致土壤、空氣、水源的污染。 建議 從機關事業單位和學校開始“重拾”鋼筆 吳慶文結合自己親身經歷,加上前期調研,提出了“倡導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學校使用鋼筆”的建議。“我們應在社會中大力宣傳倡導使用鋼筆,盡量減少中性筆的使用。從機關事業單位和大中小學這些地方開始做起,倡導使用鋼筆書寫。” 建議由江蘇省教育廳下發通知,倡導在大中小學使用鋼筆,減少使用中性筆。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小學生,學校可以統一要求直接用鋼筆進行練字,通過開設書法課程、舉行鋼筆字大賽等,進一步端正學生的書寫態度,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對中華漢字的熱愛之情。 建議黨政機關、企事業單位等國家財政撥款部門逐步恢復使用鋼筆。作為建設環保節約型社會的主導者,各級政府部門、企事業單位要積極響應和支持,形成政府帶頭和推動,全社會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和氛圍。通過財政經費定向采購,控制中性筆的采購,逐步恢復使用鋼筆。 建議通過政策引導,大力扶持江蘇省鋼筆及墨水行業快速發展。建議政府部門一方面可通過出臺相關法規對中性筆行業征收污染稅,將征得的稅金用于補貼鋼筆及墨水企業發展;另一方面引導鋼筆、墨水生產企業自主創新,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,研發新型鋼筆與墨水,從藝術性、便捷性上下功夫,適應市場需求。 現代快報原文鏈接:http://kb.dsqq.cn/html/2015-01/26/content_382308.htm |